礼泉不止有袁家村,还有李世民赞不绝口的美食

时间:2018-08-28 01:57:23 来源:醉爱西安作者:礼泉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提起礼泉县,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大多都是袁家村。的确,袁家村太火了,这个过去一穷二的小村子发展到现在的“关中印象体验地”,让关中民俗、民风穿越时空得以再现,它的发展模式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袁家村

但是,礼泉不止有个袁家村。这个古老的县城,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园——昭陵,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长眠于此;以及唐肃宗建陵,这里的石刻是关中地区帝王陵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石雕石刻群。另外,礼泉还是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面——礼泉烙面的发源地。

昭陵-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长眠于此

礼泉原名醴(lǐ)泉,醴字的意思是甜酒。据说,西汉宣帝时,礼泉县东南三十里处有泉涌出,周长数十步,深不见底,泉甘甜如米酒,所以人们把这个地方叫做醴泉。1964年9月,因"醴"字生僻,改为"礼"字。名字是方便人们辨识写了,但传承2000年的历史典故也不为人所知了。

礼泉湖

好在,古老的“醴”字被遗忘,中国最早的方便面——礼泉烙面却传承至今。

在陕西这个面食王国,提起面食,人们都能说上一大堆,然而礼泉烙面,许多人只闻其名,未曾浅尝;更有甚者,对烙面为何物却闻所未闻,茫然不晓。然而这种面在礼泉当地却是大红大紫,无人不知,无人,亦无人不,风之盛甚至影响到了相邻的乾县和永寿县。

礼泉烙历史悠久。据说此面起源于商末周初,因其存贮期长、方便携带、冲泡即可食用的独特优点,被周武王选定为伐纣途中的军用伙食。久居关中平原的数万军士,背负着烙面开进河南,打败了商纣王,开辟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后人因此称烙面为“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面”。

后来到唐太宗贞观十年,长孙皇后病危,唐太宗李世民为长孙皇后选择了风极佳的九嵕(zōng)山作为陵寝。李世民一次来到九嵕山下视察,地方官员特地请他了烙面,受到赞,烙面于是大大出名并得以流行。李世民将烙面定为昭陵民工的食品,用泡了便可以,类似今天的方便面。后来李世民死后也葬于此,这就是昭陵。

礼泉人普遍喜欢烙面,要是一天没,就会觉得这一天少了什么,做什么都没力气。话虽张,但一种饮食习惯带给人的那种意念是我们都能体会到的。正如同陕西人面,走遍天南海北,最怀念的,永远是那一碗燃面。

除了日常饮食,礼泉人红喜事请客,都是早午席。早就是烙面,一般都切成面条浇了臊子。切时须一种专用刀,刀的样子类似过去农村常见的铡刀,去掉上半部分,夹在两块木板中间,再安了把。没有相当技术和力气,用不了这刀,切不好这烙面。做方法是:烧好,按一子的次序加调料子用大泼制;然后投入臊子、米、木耳肴。再加些码、韭末、葱、蒜片等,要生的不要熟的。

礼泉烙面绵软筋韧,突出酸、、香。第一次看到这面条时,你会觉得和烩有些相似,把烙好的切成条做成烩原理差不多,可做法却差之千里。

据介绍,烙面的制作与其它面品截然不同,是需要家庭男女劳力相互搭配协作的,常为夫妻二人搭帮合作。天蒙蒙亮,便都女人收拾好一个大瓦盆,男人将数十面粉倒入,便开始加“洗面”。“洗面”就是将面中的面筋洗出,这样做出的烙面会筋光平滑。因为面粉量较大,“洗面”成为一份耗费体力的工作,需要反复抓洗,方可将面中的面筋全部洗出,形成面糊。

女人紧接着便开始“摊”烙面。“摊烙面”就是将面糊沿锅淋入,摊圆推薄,烙烤至熟,过程和做煎相仿。现在袁家村做烙面的师傅用的是平滑的钢板,底下均匀加,比起锅似乎更方面。“摊烙面”必须用麦烧火,火温和,这样烙面会不焦不糊,内外皆熟,决不可用煤火、炭火、劈柴火,否则外焦内生,一定失败

烙熟的面薄光透亮,麦香扑鼻,一张张被晾于屋外绷好的丝上,待凉后折叠成掌宽的长条,一条条码放于一张干净木板上。整个过程持续将近一个天,至天完毕。至此又轮男人上场,用纱布将码好的面长条紧裹好,盖上一个木板或木锅盖,费尽全力抱来一块沉重异常的青石压于其上,至此当天工作结束。次日,移开青石,拿出被压瓷实的长条,由女人在案上逐条横切为细丝后,整齐码放于大竹筐中,苫上厚布,放置屋中阴凉处自然风干。至此,这碗面的主角就做好了。

礼泉人一般一次烙好十天半月的烙面,等到的时候随时取用,每到冬季,礼泉以及周边县城街巷尾也常能见到沿街叫卖烙面的。

烙面的食用方式是浇,我们陕西人称之为“冒”,一碗让人过口不忘的烙面,浇是关键所在。在烧开的鸡或骨中,加入自家特制子,豆腐丁、臊子,便制成一锅色泽艳红、香诱人的烙面

烧开后锅底扔进一块劈柴,使一直保持小滚。食用时一端碗,另一用三指捏出一小撮烙面放入碗内,再放入片、韭叶、菠、香及香浇上,即可食用。其面筋薄细润,其浓煎香,个中美味过的人才能体味。

烙面的方法也是极有讲究:一是要面少多。烙面遇到,空隙开张,的五香美味迅速侵入面中,里有面,面中有多面少,才能气蒸腾,美味浓烈,因而一碗面以三、四筷子捞完为宜。正因为如此,礼泉人起烙面来显得量特别大,动辄一、二十碗,小孩也能轻松咥上七、八碗,令外地人听了惊愕。

二是浇上即食,万不可拿着筷子停停,搅搅拌拌,左右寒暄,耽搁时间。烙面膨胀较,即浇即食,能品味到烙面的筋细和香,这正是烙面的神韵所在。在里泡得过久即胀软难,两者口味相差极大,此点切记。

三是只面而不喝已入面,面中含了面还喝后一定口渴不止。曾有人到礼泉烙面,完一碗后掀起碗底将也一饮而尽,还大呼过瘾,成为当地人后的柄。因而,讲究方法,是品食美味的前提。

烙面在礼泉,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逢年过节开荤打烙面自是不必说,婚丧嫁娶、红喜事等摆开筵席,早必定是烙面。几张木桌当院摆好,各路客四方定,执事的一声令下,端盘的便接踵穿梭。一碗碗滚浇好的烙面一窝蜂地端上了桌。上席老者一声“端碗”,众人胳膊齐伸,你不用他指派,也不消你安顿,满桌无语,一心面,顷刻间,满院“吸溜吸溜”之声雀起。一碗烙面只是三两口,碗立即推到一边,不抬嘴不擦,迅速端过一碗再。各个桌面上摆满了刚端上来腾腾的烙面碗和红艳艳的该端下去的碗。

此时就苦了那些端盘子跑堂的半大小伙子了,烙面碗来回更替速度太,需要不停地端上浇好的烙面碗,同时撤下客人完了的碗。一旦开席,他们就是拉满了的弓,上了发条的钟,不点地,马不停蹄,托木盘子来回小跑。一时间,满院弥漫开烙面的香,上升的蒸气里,人攒动,碗碟叮咣,着的客人得是疾风骤雨,满冒气,端盘的小伙跑得飞汗满

的客人们却并不急于回去,往往聚到屋里,你搀我扶,你推我让,脱上炕,你问我端了多少下,我问你咥了十几碗,而后又三国浒、战国春地谝上了。此时早有人泡好一壶酽(浓)、准备一袋旱烟递过,趁着烙面的余味,喝几盅,抽两锅烟,说今年的庄稼,谈明年的苹果烘烘,心里暖融融,这一刻,我就是神仙!

如今,随着袁家村的火爆,礼泉烙面更多的为人所熟知。香,臊子美,雪的烙面细如线。滚烧,味道鲜,面条像莲在碗里转圈圈。如果你去袁家村,除了数不清的关中小,烙面是必不可少的美食

最正宗的烙面当然还是要去礼泉,去昭陵博物馆感受历史,去袁家村体验民俗,顺便尝一尝这传承两千多年的美食。林语堂说:“人世间假如有任何事值得我们稳重其事的,不是宗教,也不是学问,而是。”礼泉烙面,也值得你郑重其事,用心去品尝。

- THE END -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