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人间》:对了自己的胃口,才是真正的美食

时间:2018-11-27 13:26:12 来源:芯谈新餐饮作者:地道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最近,《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原班团队,推出了美食探索类纪录片《风味人间》。

关注美食背后的故事,每帧画面都堪称精彩,与外国餐饮碰撞火,这部新作延续了该团队一贯的匠心,让观众在驰骋视觉之外,多了几分舌尖上的思考

足迹地图与美食地图完全重合,排几个小时队在所不惜,甚至反复比对不同馆的同一道并写出攻略……人每天都在,但要做一个“货”并不容易。在美食清谈节目《风味实验室》中,嘉宾们提到了这样一种“货”:他们有的是“小苍蝇馆”的好者,有的是“打卡”网红店的常客,他们以地道为最高标准,执着于当地物产、当地厨师、当地烹制,似乎地道就是好的代名词。

事实上,真正地道的食物多是就地取材、古法炮制。那些靠山山的物产和特色工艺塑造了一地的口味偏好,却不一定对得上外地食客的脾胃。纪录片里“生猛”的烤、炸虫,食材、器材均取自山田林湖,虽原汁原味,却未必是公认的美味珍馐。有些时候,当地人眼中的地道食物甚至成了食客眼前的暗料理。这些“地道美食”之所以能在朋友圈、小视频上不断“刷存在”,值得炫耀的未必是食物真正美味,也可能是对漫长的等待时间、高昂的经济成本的自我安慰。

真正的“货”,敢于直面南北大、各地小,不仅能把个中滋味说得是道,个人“食谱”也越来越宽。他们不断与从小养成的口味磨合,和甜粽子、咸豆等熟悉的味道搏斗。但这样的“货”只是“孤独美食家”,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本地的是习惯,在外地尝的不过是新鲜。有人说,“在地美食”是“在地生活”的一部分。正如《风味人间》中,渔民追捕旗的辛劳更衬托出海产的鲜美,自家磨制的青麦碾转别有一番甜蜜。离开了具体的生活场景,离开了地域文化的浸润,作为游客浅尝辄止,很难领会地道的精粹。

从农业社会到现代社会,从土里刨食到四处觅食,从果腹充饥到追求美味,“”的意义形式不断在改变。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地域饮食交流也空前活跃,每一个城市都不只有一种味道,北京、广东人喜欢傣味并不是新鲜事。但在这一过程当中,一成不变的“地道”难觅踪迹,流失、创造、简化和融合反倒是必然。麻小龙、大盘鸡等看似地道的美食,历史不过数十年;而一道红烧,在各地演化出上百种味道,到底谁更地道呢?在异地经营的地道餐馆的受众较为局限,适度改良反倒备受外地人青睐。改良融合之中,崭新的地道系或许正在诞生。

猎奇式的品尝注定不是生活的常态。因为地道,既要重视“地”的因素,更应有“道”的追求。对于食客你我而言,最根本的“道”,是的偏好。有人喜欢撒把现烤的豪爽,有人喜欢面“宽、重青,重浇要过桥”的精细,有人喜欢简单,好没有一定之规。“物无定味,适口者珍”,对了自己的胃口,才是真正地道的美食

声明:本文转载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