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只有你一个人抱着家里那只小熊孩子,边念叨着催眠曲儿边满屋子溜达,头发蓬乱、眼皮打架,好不容易熊孩子闭上眼像是睡着了,可蹑手蹑脚地刚往小床上一放,只听嗷的一声,他/她又开始嚎个没完,然后,再抱起,走遛儿的程序又重来一遍……
不知道你家宝宝是不是这样,反正芽儿家的那个就是,恨得人牙根儿痒痒的,心中一万只神兽奔过,心说我这是做了什么孽,一把把她抓起来扔柜子里锁上的心都有过。
今天,看到一项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的研究,终于知道有些孩子在他们来到这世界的最初时光为什么这样熊了。
这个研究所在受试的孩子(不满6个月的婴儿)身上贴上心率监测装置,然后让妈妈抱着。当妈妈坐下时,很多婴儿就立即开始嚎哭,手脚乱舞,而且心率迅速上升。可当妈妈站起来并开始走动时,婴儿就立即停止了哭泣,手脚不再乱舞,心率也迅速降了下来。可是,当妈妈再次坐下时,婴儿又开始启动嚎哭、手脚乱动、心率飙升的程序,并且这种心率忽上忽下的变化,转换仅仅在3秒钟之内就完成了。
这是为什么?进化过程的原因哦!最初时,我们人类经常会遇到危险,妈妈会抱着婴儿随时躲避,能迅速在这种危险状况下安静下来,不给妈妈添乱,显然可以让自己和妈妈能在更大程度上地生存下来,久而久之,这种抱着走着时不哭,放下来或是离开了妈妈就感觉不安全而大哭的行为模式,就写进了遗传程序里,婴儿在被抱着走时,会觉得“我是安全的,我正在被保护、被照料”,只是这种遗传程序,有的孩子清晰些,有的孩子“忘”了,所以,那些闹腾得你无法睡觉的孩子,他们真的真的不是故意的。
悲催的是,这种程序会“安装”在很多孩子体内,不但是预装程序,而且还不可删除,无法卸载,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等待,等着这个程序过期自动失效……啊啊啊!
再说点让新手妈妈们高兴的吧,能够使用这种抱着、遛着才不哭程序的,并非只有妈妈,爸爸、爷爷奶奶也能完成,所以还不至于只逮着一个人整。另外,准备要孩子的,多健健身吧,养孩子实在是个力气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