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一个我亲眼所见的故事。莉莉和小静,是两个幼儿园的小女孩,平时非常要好。有一天,小静的妈妈远远看见她俩吵嘴了,争执中,莉莉一下把小静推到在地,扭头就走。小静妈妈冲过去抱起女儿,问她:“刚才莉莉推你,你怎么不还手!她这么欺负你,以后别跟她玩了。”
小静从妈妈的怀里挣开,一屁股坐回地上,大哭起来。莉莉和小静,只是一次好朋友之间再正常不过的闹情绪,可在小静 妈妈看来,却是小静受了欺负。妈妈要求小静“打回去”,对孩子是一种 “对方在欺负你,你不打回去就是懦弱”的心理暗示。
这种暗示,让小静比被好朋友推了更难受。孩子到底有没有“受欺负”,应该交给孩子自己判断。如果对方孩子不是故意的,我们的孩子也没在被打后产生委屈、愤怒的情绪,那家长也不要主动引导孩子,让他们觉得自己 “被欺负”了。
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有个比你强壮的人打你,你怎么办?”我相信大多数人会仔细掂量。 大部分要求孩子“打回去”的人,多半理想地认为只要孩子想打回去,就一定能打回去。现实非常复杂,孩子并不懂得去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如果对方比他孔武有力,一味只教他还手,兴许会招来更大的伤害。
金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她的儿子被一个抢玩具的孩子打了一巴掌,她让儿子打回去。儿子捂住脸,说: “不,他打我,是因为他的妈妈没教育好他,我跟他不一样。”这句话让金星震惊,也深感安慰。学会化解内心的愤怒和仇恨,是孩子的必修课。家长也要让孩子明白,没有打回去,并不是因为我们害 怕,而是要用更好的办法来解决。
首先,告诉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一定要大声喊出来:“你不要打我,打人是不对的。”
其次,如果对方继续打自己,按住对方的手,把他的手从自己的身上拿开,并迅速离开。如果对方继续追打,立即寻找身边成年人的保护。要让孩子明白,当自己无法应对时,老师和家长,都是可以保护他们的力量。
还有一种情况,孩子被打后,自己打回去了。这也是孩子面对暴力时最真实的反应,我们不能指责他的行为,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伤心,“我受了欺负,你还批评我”,而是应该引导孩子,“回击别人时要注意分寸,如果欺负停止了,你的回击也要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