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城

首页 > 推荐 > 关注

跟拍10年,近乎完美的妈妈,却将孩子养成了这样!

时间:2017-10-13 19:20:13 作者: 阅读:0

朋友圈看到这部央视的纪录片,耗时10年,跟拍5个“零零后”,总共只有五集。

刚看完第一集,我就抑制不住地心有戚戚,甚至有一丝莫名的恐慌:究竟要怎样养育一个孩子,才不会出现纪录片中孩子出现的问题

那可是一个一心想要做“完美妈妈”的母亲,含辛茹苦十多年养育孩子啊!

这一集《的方程式》的“零零后”主人公,名叫锡坤,2004年出生

在纪录片的一开始,这位妈妈就说:

我们有一句话叫60分妈妈

就是你不能做70分、80分,

你有时候不要做得太完美。

可是我一开始是要做完美妈妈的,

然后这就出了事了,

就说我操心太多了。

……

但是我即便是这样,

知道这些,

我还是怀着一种心,

来做妈妈

听到这位妈妈说出这样的话,不禁让人感到唏嘘不已。

她明明知道“”也要有分寸,却不可自拨地付出那么多,牺牲那么多。

最后,一切似乎是预料之外,却也在意料之中。

这位妈妈,其实也隐隐地感觉到了哪里有问题,只是她身处其中,完全失去了方向。

带着和这位妈妈一样的困惑,我把这一集看了一遍又一遍。

我也很想知道,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地,我看出一些端倪……

(一)一所好学校,真的比爸爸还重要吗?

2006年,锡坤在还不满2岁的时候(幼儿园最小的孩子),被妈妈送进一所名叫“芭学园”的幼儿园。

可能有一些人知道,这是知名教育专家(作家)李跃儿创办的一所幼儿园,致力于为孩子打造一片成长的净土。

据我所知,这所幼儿园的孩子是不按年龄分班级的,一个班级里有不同年龄阶段孩子。所以,我们在纪录片里看到大大小小的孩子都在一起耍。

我一直很向往这所幼儿园的先进教育理念,只可惜还没有不顾一切(主要是地理位置受限)把孩子送进去的执着。

但这位妈妈却真有“孟母三迁”的勇气。为了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她搬到了离幼儿比较近的北京郊区居住。

结果是,因孩子爸爸上班路程过于辛苦夫妻俩最终分居两地好几年。

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在他的经典著作《超越自卑这本里讲到:

3岁以前,孩子兴趣主要在妈妈身上;3岁以后,妈妈必须要引导孩子开始对爸爸产生兴趣

假使妈妈不能把孩子兴趣扩展到父亲身上可能会造成危险。这种孩子在社会感觉发展上,可能遭受到严重的阻挠。

以后,妈妈还要使孩子兴趣转向环绕着他的社会生活,转向朋友、亲戚和平常的人们,直到它括整个人类社会为止。

否则,无论去到哪里,他都只是要和妈妈在一起;不管什么时候,都不愿和她分离。

这种情况,会给孩子成长带来巨大的影响

事实上,锡坤在纪录片中所展现出来的那些问题——这位妈妈担心的问题——正是孩子对社会,对与人交往没有兴趣,他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所以,一所好的幼儿园固然重要,但与爸爸陪伴相比,孰轻孰重,我们是否该重新掂量一下?

事实上,并不是上了一所这样的幼儿园,孩子成长就从此顺风顺了。纪录片中孩子成长经历就正好证明了这一点。

而且,在整个纪录片里,不仅看不到爸爸,也看不到亲戚朋友,看不到妈妈带着孩子与外界联系与交往。

我不知道是否是因为纪录片没有拍摄这部分,但我想,即使现实中有,也是为数不多的。

(二)母乳喂养,真的是越久越好吗?

前面我们讲到,锡坤不到2岁,就被送到了幼儿园。

我不禁想:即使是一所非常好的幼儿园,但这么小的年纪就被送进去,真的对孩子好吗?

我无意质疑这位妈妈孩子的心,与她相比,在某些方面,我,括很多的父母,都是自愧不如的。

比如:她坚持母乳喂养孩子到2岁半(可能更久),每天不辞辛苦往返于工作单位和幼儿园之间,就是为了给孩子喂奶

这位妈妈讲起这件事的时候,内心的满足感溢于言表。

幼儿园的其他小朋友看到她给小锡坤喂奶时,嘲说:“哎哟,他还在奶”。她回答:“他还只有2岁半呢!”

我知道母乳喂养孩子好,但我不知道是否真的有必要喂到2岁半,甚至更久。

特别是孩子已经被送到幼儿园,还当着其他小朋友的面喂奶时,真的好吗?

我们认为孩子小,就该受到特殊待遇。孩子呢,他也就形成了这个信念:

我还小,我有特权,我跟你们不一样。

所以,锡坤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对围观他的其他孩子说:“我才两岁半!”然后接着继续奶。

我猜想,也许从这个时候开始,孩子已经就走向孤独了。

(三)父母的意愿,真的比孩子的想法好吗?

12岁的锡坤小学毕业,即将升入中学。

这个时候,为了能够升入理想的中学,妈妈带着锡坤去参加科技特长生的考试

在前往考场的出租上,锡坤显得特别无精打采,闭着眼睛一直不说话

很明显锡坤并不愿意去,对于妈妈的叮嘱他显得有些不耐烦和无奈。

诚然,在现如今的教育体制下,这位妈妈做法也是迫不得已的。

她也一直在上说:“没事儿,我们就是尽人事听天命就可以了。如果能够,万一能够上的话,家里离得近一些。你说呢?……”

锡坤默默地用在出租玻璃窗上写下“不去考试”的字样。当妈妈问他写的什么时,他迅速用擦掉了,并说“没什么”。

我猜想,他是不愿意忤逆妈妈,不想让妈妈失望,所以只能偷偷写下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我并不想指责这位妈妈做法,也不能。

因为假使换作是我,甚至是很多人,可能都是这个选择,逼着孩子去试一试。

有时候,做父母的也有自己的无奈。

只是,孩子的无奈又有谁懂?

一次又一次的无可奈何,一次又一次的妥协顺从,我们的孩子将学会什么

也许是:还是听爸爸妈妈的吧,我的想法不重要!

(四)刻意地培养,真的能弥补日常教育的缺失吗?

妈妈其实很开明,她支持科技的锡坤做各种科学实验,但她又担心锡坤的格,享受不到与人交往的乐趣。

所以,她为了让锡坤多跟同龄人交往,做了很多刻意的努力。

这位妈妈,为了孩子不可谓不用心良苦。可是,为什么所做的这一切,都毫无作用呢?

首先,前面我们已经讲到,因为爸爸在他成长过程中的缺席,锡坤对社会,对他人缺乏兴趣所以,他的内心实际上很孤独,不知道这位妈妈是否感受到了。

其次,妈妈刻意为之的这些做法,对一个沉迷于自己的世界的孩子,真的有用吗?

最后,孩子独立,真的是靠一次这样的夏令营就能培养吗?

我看未必。

片中有这么一段,妈妈跟在夏令营中的锡坤通电话,嘱咐他穿什么颜色衣服

把那个绿的穿上好吗?

绿的好看

尽量穿那个绿的,

的好像不看好,

红的也挺好看

红的也可以穿,啊

还有一个绿

另外一种绿,

也挺好看,啊

然后就看见一直“嗯、嗯、嗯”的锡坤,突然拿起搁在桌子上的机,放到自己的耳边,说:“电话坏了听不见!”

这是否,是孩子无声地反抗?

这个孩子12岁了,而且还是个男孩子,难道他不应该早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颜色衣服吗?难道他没有选择穿什么颜色什么样式衣服的权利吗?

这样的小事,他都要听妈妈的,他如何独立

还有之前妈妈上的叮嘱“三要一不要”:要换衣服、要叠被子、要……”

这些生活自理方面的小事,也要一再地嘱咐,那孩子在家的时候,有生活自理能力吗?

看到这里,我不禁越来越明,为何一位如此“完美”的妈妈,会让孩子长成这样了。

她太孩子了,办所有他应该自己思考,自己做决定的事。

一个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孩子如何能证明:他是有能力的?

一个没有自己的意志,不能决定自己的事情的孩子如何在面对家庭以外的社会时,知道自己是有价值的?

在他心里,长大就意味着,妈妈要离开他。

而他,可能最害怕的,就是妈妈的离开吧!

(五)在起跑线,真的会让孩子成长地更好吗?

纪录片中的锡坤,2岁不到进入幼儿园,然后一直到小学,都是最小的。站队排在最前面,座位也是第一排。

初入小学时的他,一脸的茫然和不知所措。

我想,那时锡坤的心智可能并没有发展到可以成为一名小学生。

现在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赶在9月1日前出生,就可以顺利入学,而不用晚一年。否则,就觉得输在了起跑线上,了很大的亏。

我自己,也曾经因为儿子是在7月份出生的,而沾沾自喜,以为捡到了一个大便宜。

现在呢,也逐渐明:如果能够名正言顺(9月1日以后出生)地晚上一年,对于孩子(尤其是男孩)来说,会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

同一个班级的孩子,差一年、半年,甚至是几个月生活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

所以,起跑得了,并不一定能得比赛,也有可能是违规,从一开始就输了。

(六)永远的帮助,真的能保证孩子顺利成长吗?

还有这么一个细节:纪录片中所有的场景,只要妈妈和锡坤在一起,妈妈总是牵着锡坤的

即使是锡坤已经12岁的时候。

这正常吗?

我觉得不正常。

这位妈妈孩子身上投入了太多,付出了太多,可是也束缚了孩子很多。

我的理解:一个男孩子,6、7岁以后,就不该总粘着妈妈了。偶尔牵牵,抱一抱是正常的。可是,任何场合下,都牵着,这就有些不正常了。

甚至我觉得,与其说是锡坤对妈妈依赖太重了,不如说妈妈对锡坤的依恋太重了。

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锡坤2岁半还在妈妈奶的场景。

而这种不正常的依赖状态,恰恰是妈妈得太多造成的。

纪录片的最后,妈妈说:

我也是第一次妈妈

尤其是不太懂。

但是我觉得,

首先我是一个很努力的妈妈

因为我在学习

我在一直改变自己。

打分的话,

甚至于60分,

我不知道能不能及格。

我真不给自己打太高的分,

不知道为什么……

写在最后的话

这篇文章,并不是要里面挑骨,或是去指责一位如此用心、如此努力的妈妈。我万万没有这样的资格,也没有这样的用意。

我们知道:一个孩子成长,受遗传成长环境、社会文化等等多方面综合因素影响,且成长过程是不可逆的。

所以,我们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养育方法;也没有哪一个父母育儿专家有这样的自信,敢断言自己的养育方式一定会将孩子培养得多么好,多么优秀。

只是,从别人的经历里,我们能有机会多一些觉察、反思,并领悟到一些有价值的养育经验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著作《什么教育》里说:

教育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从这个角度来讲,其实我们要做的并不多。

仅仅是,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然后让孩子长成他原本该有的样子。

这说起来简单,实则不易。

教育实难,但仍请足够相信!

图文新闻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

评论

1111111

更多推荐

老板四十年就做这碗面,一天能卖300碗,豪车老板来吃要排队
老板四十年就做这碗面,一天能卖300碗,豪车老板来吃要排队

老板四十年就做这碗面,一天能卖300碗,豪车老板来吃要排队2017-11-03 08:33 来源:田家小厨在河南的一个小县城里有这么一家小吃

2017-11-04
专程开车购买爱心山楂 日照市民爱心踊跃
专程开车购买爱心山楂 日照市民爱心踊跃

专程开车购买爱心山楂 日照市民爱心踊跃2017-11-01 10:01 来源:大众网原标题:专程开车购买爱心山楂 日照市民爱心踊跃微信留言区

2017-11-04
凉拌莴笋很好吃,只需记住这个小技巧,才能更加的脆,爽口美味
凉拌莴笋很好吃,只需记住这个小技巧,才能更加的脆,爽口美味

凉拌莴笋很好吃,只需记住这个小技巧,才能更加的脆,爽口美味2017-11-02 08:37 来源:美食小管家莴笋丝的绿色食材,也是我们平时常

2017-11-04
红罗卜煎饼的做法
红罗卜煎饼的做法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2017-11-04
体力虚弱的人适合多喝红茶
体力虚弱的人适合多喝红茶

体力虚弱的人适合多喝红茶2017-11-04 10:50 来源:搜狐红茶为热性,花茶介于二者之间,属于中性。红茶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可以帮

2017-11-04
揭秘普洱茶一些错误收藏方法
揭秘普洱茶一些错误收藏方法

揭秘普洱茶一些错误收藏方法2017-11-04 10:50 来源:搜狐下面笔者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收藏普洱茶时常见的一些错误做法,希望投资者和收

2017-11-04
土豆球的做法
土豆球的做法

土豆球的做法2017-11-03 08:18 来源:分享主料土豆3个鸡蛋黄2个盐少量 土豆球的做法步骤1. 土豆洗干净,切块。不用去皮哦。2

2017-11-04
葛根作为一种中药,它究竟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葛根作为一种中药,它究竟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葛根作为一种中药,它究竟有什么独特的地方?2017-11-04 10:44 来源:小农兄葛根,中药名。为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习称野葛。秋、

2017-11-04
红烧肉和土豆的做法
红烧肉和土豆的做法

红烧肉和土豆的做法2017-11-03 08:25 来源:分享主料猪后腿(五花肉)大料适量姜片适量花椒粒适量土豆一个生抽适量白糖适量红烧肉和

2017-11-04
厨渣福音!零难度快手菜让所有人膜拜你
厨渣福音!零难度快手菜让所有人膜拜你

厨渣福音!零难度快手菜让所有人膜拜你2017-11-04 10:46 来源:菜谱有点厉害~不想做很多菜,索性就来个咖喱土豆鸡块,做成咖喱盖浇

2017-11-0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