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长水泡,是湿气重,还是师傅技术差?中医教你最全祛湿法!

时间:2018-03-23 18:42:19 来源:益他健康作者:湿气点击:

导读:拔罐长水泡,是湿气重,还是师傅技术差?中医教你最全祛湿法!2018-03-23 18:34 来源:益他健康拔火罐,是我们的老祖宗给留下给我们
扫描关注公众号

拔火罐,是我们的老祖宗给留下给我们的!在古代就是以拔火罐祛湿为主!到底拔火罐会不会去湿呢?泡是师傅的技术差?还是真的湿气重!

下面我给大家一一的解答!

拔罐后起泡是怎么回事?

中医中的拔罐是通过一种体外的物理方式将体内毒素逼出体外的过程,拔罐出泡的实质就是皮肤皮下“充”,体内的痰、饮、、湿等病理产物以及分在负压的作用下透过皮下组织,进入并停留在皮肤中,这样就形成了泡。

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体内风寒湿湿毒较盛

湿气最为突出。起泡也是一种邪气外出表现。有时会在罐壁上出现小滴,也是湿邪的表现

2、留罐时间有点长

因人而异,也和体质关系。有人留罐20-30分钟也不会有起泡现象。也有人5-10分钟就会起泡。所以一般第一次拔罐时间需要短一些,等了解个体情况后,再适当放宽时间

3、罐子温度较高

这一点只有很小的可能。有时做闪罐,如果造成罐体温度过高,这时留罐的话,会增加起泡的可能。

4、部位的差异

同一个人拔罐,有的部位问题,有的部位起泡。总的规律是背部、两胁、臀部容易起泡

5、拔罐过重,超出了承受能力

泡的大小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机体内痰饮湿的情况比较明显,数量较多,色,周围皮肤温度不高则为寒湿证;泡不太明显,数量较少,色微,或者浑浊,周围皮肤温度较高则为湿证。

什么湿气?

在中医里面,这湿邪为六淫(风、寒、暑、湿、、火六种病邪)之一。

湿的存在有三个因素

1.因为了过多的腻物,消化不了,堆积成湿;

2.虽然没多,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一点儿就腻住了,也会成湿;

3.还有就是环境季节因素影响,比如夏天,很多人体内都会有湿,身体会变得很重、很

湿气从来源上可以分为外湿和内湿。

外湿:自然界中的湿,比如天上的云、地下的、早晨的雾露、冬日的冰雪。

内湿:人体内的津液,也就是西医学上的体液。

正常的湿气什么,但湿气太过,就叫做湿邪了。

“湿重”是标,“脾气虚”是本。

中医说的脾,是负责运转的,任何代谢产物的排除都要借助脾气的力量。脾气一虚,东西就要潴留体内。东西什么呢?可以是多余的脂肪,也可以是异常的分泌物、排泄物。

如何诊断自己身体是否有湿气呢?

1.大便粘稠难冲掉、大便不成形

中医认为,湿气粘腻让大便粘稠、粘马桶难冲掉。而大便不成形即便溏,说明大肠有湿。由于饮食规律导致脾胃受伤了,所以运化功能就打折扣,此时再大地胡海塞,只会生湿助,让体内湿邪过盛。

2.舌苔厚、舌苔

如果舌苔发腻,粗糙或很厚,说明体内有湿;舌苔厚,看起来滑而湿润,说明体内有寒湿。

3.小肚子

肚子也叫做“湿气肚”,有了这种湿气肚,不管你的身体这种肚子也是很难减掉的,另外还有其他症状,比如神疲乏力、少气言、动则汗出、肢体沉重等,这是“当下的子”。然而肚子大还怎么减都不下来,真正的元凶在这里--湿气!必须要清除体内的湿气才行。

4.

体内湿气重的人发就;而且无论是冬夏,摸上去能感觉到腻腻的。

5.睡觉

成年人也是脾胃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常见于脾胃运动功能减弱、湿停留、脾胃湿或胃里存食下降、胃上蒸,即所谓的“胃不和则卧不安”。

6.耳内湿

耳内湿又叫耳朵,就是总感觉耳朵里面总是湿湿的,用小指一碰,的。

被湿邪击中的典型症状是:身体总觉得疲劳,但这种疲劳不是因为哪里酸,如果酸的话,可能是你有虚、不养筋的问题

1.身体发沉、发重,也发蒙,虽然,但是不清爽;

2.皮肤上会有湿疹胃口也不好,什么都觉得没味道,嘴里发

3.伸出来时,你会发现舌质很颜色偏淡。症状严重的,边上会有齿痕,甚至像孩子的小裙子似的,这叫“裙边舌”,这就是比较严重脾虚湿困了。

最后,送你一份最全祛湿

一:泡

天阳气最盛,用可以刺激胃经、膀胱经等足部的6条经络,从而起到健脾、除湿、通经、利作用

二:排汗

湿气重可以增加运动量,多做一些挥汗如雨的运动,比如打球等,让汗出透,这样有利于气机的通畅。

人体排汗是一种很重要的调节内湿的功能,发汗可以通过运动来实现,也可以通过饮食比如麻食品来实现,从养生防病的角度讲,更推荐加强运动锻炼,既可以直接排汗,又可以间接加强脾肾等腑的功能来加速湿的运化代谢。

三:

蒲公英马齿苋(适合湿)

此方子来源于《本纲目》,健脾祛湿效果显著。

材料:蒲公英根、赤小豆、薏仁、淡竹叶、马齿苋、槐米、芡实、绿

作用:健脾祛湿、益胃、利消肿

做法:取蒲公英根0.7g、赤小豆1.7g、薏仁0.7g、淡竹叶0.2g、马齿苋0.1g、槐米0.1g、芡实0.3g、绿0.2g,全部碾碎,做成即可。

《本纲目》中说:“蒲公英解食毒,散滞气,化毒,消恶肿、结核。”蒲公英用来治湿是最为适宜的,蒲公英可泻火除湿,可以改善湿导致的恶心、舌苔问题,对湿引起的痘痘也有不错的效果

淡竹叶始载于《本纲目》,以渗湿泄见长。《本纲目》谓薏仁 “健脾益胃,补、祛风胜湿,养颜驻容、轻身延年 ”。

《本纲目》:赤小豆,其下行,久服则降令太过,津液渗泄,所以令肌身重也。赤小豆可清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肿通气除烦。

《本纲目》:"马齿苋能"散消肿,利肠滑眙,解毒通淋,治产后虚汗。"

芡实入脾肾二经,能健脾祛湿、固肾止泻,且有“补而不峻”、“防不腻”的优势。《医林纂要》槐米:泄逆,泻心火,清肝火,坚肾

椒姜枣(适合寒湿)

材料:椒9克,生姜24克,大枣10枚,红少量

做法:将椒,生姜,大枣放入锅中煮10分钟后,放红即可。

姜枣想必大家都知道,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最适合冬季冰冷人群夏季排寒补阳,在这姜枣基础上加上几粒椒一起煮,就是椒姜枣祛湿效果更显著,还能起到活散瘀、健脾作用

,尤其适合寒湿重的人来喝,还有肠胃虚寒、腹泻的人,可以常喝;受凉,特别是经期沾凉以后腹,喝椒姜枣就能缓解

四:拍

体内湿气重的人,在双的大际靠近腕的地方,会呈现青色或紫色。经常拍拍,尤其是大际处,就能将滞留在体内的湿气给拍出去。最开始拍时,会觉得浑身不舒服,这个时候一定不要放弃。

五:拍腘窝

在腘窝(也就是膝盖后的凹陷)的中心点上,有一个重要的穴位--委中穴,如果这里不通畅,体内的湿气排不出去,很容易导致关节炎。

空闲时候,拍打腘窝5~10分钟,或直到出痧、有瘀斑为止。每10天拍一次,把这个排污口调理通畅,体内的湿气就能顺利排出来了。

六:抓腋窝

腋窝的顶点是极泉穴,它是心经的重要穴位,也是腋下淋巴最密集的地方,经常按摩、抓揉此处,能帮助排毒

结束语:

去除湿气,一身健康,以上方法,不妨试试吧!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