荩草,异名:菉竹(《诗经》),王刍(《毛诗传》),黄草(《吴普本草》),荩草蓐、鸱脚莎(《尔雅》郭璞注),菉蓐草(《唐本草》),细叶莠竹、毛竹(《广州植物志》),马耳草(《吉林中草药》)。
化学成分:叶和茎含乌头酸、木犀草素、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荩草素。
性味:①《本经》:"味苦,平。"②《别录》:"无毒。"
功用主治:止咳、定喘,杀虫。
①《本经》:"主久咳上气喘逆,久寒,惊悸,痂疥,白秃疡气,杀皮肤小虫。"荩草
宜忌:《本草经集注》:"畏鼠妇。"
选方:①治气喘上气:马耳草四钱。水煎,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中药化学成分:叶和茎含乌头酸(aconiticacid)、木犀草素(luteolin)、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荩草素(anthraxin)。
荩草异名绿竹、黄草、苜草,禾本科植物,一年生草本,生于山坡潮湿地,全国皆有分布。荩草主要色素成分为荩草素、木犀草素,与灰汁、铝盐、锡盐媒染得黄色,用于丝、毛织物染色。
荩草色素成分为荩草素 ,是黄酮类化合物,可用直接法染棉、毛、丝得鲜艳的黄色。采用以铜盐(蓝矾)媒染得到绿色,因此荩草最早的时候又称为"菉竹"(菉、绿通假)。用荩草进行直接染色可得黄色;用铜盐剂媒染可得绿色;如以不同深浅的靛蓝套染,则可得黄绿色或绿色。明代以后,染家用荩草染色的史料已很少见。而且铜盐是非生态媒染剂,其使用已被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