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市场上的茅台酒动辄上千元一瓶,还不一定买得到,既然贵州茅台酒那么稀缺,以茅台集团的雄厚实力,为什么不在当地再多建些酒厂,扩大生产呢?
扩大生产这事,以前确实尝试过,茅台酒厂创立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十多年以来,因为本地红高粱产量有限,茅台酒量一直不高,政府为了提高产量,从其他地区调运来大量的红高粱作酿酒原料。
产量是提上来了,但酿出的酒质量却相差甚远。原来茅台酒的用料极其讲究,都是用本地才能种植的“红缨子”糯高粱,随扣政府又进行了异地实验,在外地复制了一个茅台酒厂。
选址在距茅台镇约200公里,同属赤水河流域的遵义市郊区,使用跟茅台酒完全一样的水源、原料及工艺,但因为自然环境的不同影响了发酵状态,该地生产的酒同样不被行业认可,随后生产的酒只能改名为“珍酒”。
因为受到酿酒原料和自然环境的限制,客观的说茅台酒确实很难大量生产,加上茅台酒作为国宴用品级别的酒,消费走位是在高端消费市场,消费人群其实占比不大,产量基本能满足市场需求,并非靠薄利多销的模式来创造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