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慈溪的小海鲜了解有多少?看看古书里是怎么说的......

时间:2018-07-14 20:01:07 来源:慈溪本土文化mp作者:慈溪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慈溪靠海海,有丰富的海鲜文化。所谓海鲜,又有别于他处的深海,因为多产自杭州湾口近海,个小而味鲜,故被本地人称为“小海鲜”。

海鲜种类繁多,而最受人钟的,总不外乎沙蟹、泥螺、梅、箬鳎等常见几样。这些小东西古来有之,今人,前人也

今日,我们就不妨来看看古里对它们的记载。

在慈溪后海的浅滩上,冬间常有一种小螃蟹,道光年修订的《浒山志》称其:

大如彭越,而壳柔,足有毛,族生海涂。土人撒网罩涂,俟其满而拽之,取以作酱,捣烂,略施腊糟及,封贮一二日,味极佳。

彭越并非西汉的将军,而是另一种本地产的小螃蟹,大约半掌大,沙蟹与其一般大。沙蟹的表面粗糙,壳扁而方,二钳细小,因为跑得,又被称为沙。傅嘉祐《蟹论》有:

似蟛蝑,壤沙为穴,见人则走。

明人孙克弘《两航杂录》亦有:

穴沙中,或曰沙钩,从沙中钩取之也。

用沙蟹作酱,一般要先将其腹中的脐取掉,因为脐中有泥,然后放入姜、蒜、老酒和,将其捣碎,几日后便鲜美十足。《逸雅》中亦有捉蟹食蟹的描述:

,意即沙蟹。今人巧于取物,潜罩以网,不使见人,以网罗致,亦不必从沙中钩也。捣,不去筐,但去其脐......

蟹胥,取蟹藏之,使骨解之,胥胥然也。蟹齑,去其筐,熟捣之,令如齑也。

这里的胥、齑,指的都是酱。

所谓吐,其实就是泥螺,生活在海涂泥沙内,慈溪人称其“肚涕”,倒是很形象

《邑志》里有:

状类蜗而壳薄,吐舌含沙,。至桃时,始吐尽,乃佳,腌食之。

腌制时,通体缩成团,颜色乌青,鲜美异常,可保存良久。腌食固然美味,但本地人更多是直接鲜,下锅放,稍稍一,吐变成泥沙般的金来甚是醉人。

最胜之时,应在初春或是初,所谓“桃开时佳,桂开时亦佳”。

《浒山志》中言:

他处者,质小而多泥,壳。惟浒山后海所出,大如拇指,壳,满壳皆、皆,绝无泥沙,且食之益人。

清时医师吴仪洛著《本从新》曰:

补肝肾,益精髓,明耳目,甘酸,咸寒。

沈云将曰:

海中螺属也。大者有腊如凝,膏,壳中吐出。产于鄞之南田者为第一;闽中产者,醜垒,不中食。一名麦螺,一名梅螺。

南田,就是宁波象山的石浦,《浒山志》又云:

今浒山后海所出,不亚南田。

慈溪近海涨潮时,有一种小海泛出面,当地人称其“潮”。潮通体洁,壳薄而质肥美。

《尔雅》有:

,多须,善游而好跃,梅雨时有之,一名梅

慈溪的潮,下锅一汆即可食用,鲜美异常。亦可用老酒醉,加入蒜末、生姜,少许调味,不出两日,酒味渗透,食来更是如痴如醉,是人间少有的美味

多产时,也可拿来晒干。

唐时小说《酉阳杂俎》有:

无肠。余谓无肠则多子,子老则放。随潮簇拥,土人撒网于涂,潮落牵之。到八月东风潮,涎净尽,子红,春冬皆不及也。

因此也有专门拿子来的。

沙噀是海参的一种,身体褐色,块然一物,貌似牛马的肝

《宝庆志》里有:

沙噀,然如虫,无首,无尾,无目,无皮骨,但能蠕动。触之则缩,小如桃栗,徐复拥肿。

食用沙噀时,用沙盆揉之,去其涎腥,然后放料煮,脆美异常

一名阑胡,慈溪人称之为墨墨弹乌,是一种小型的跳生活在滩涂中,上有斑点,簇簇如星。每当潮退之时,跳掷于泥潭中。

《宝庆志》有:

海妇挟畚,取之如拾芥。

慈溪人称杭州湾口咸淡交界处的一种金为“梅”。

异物志》有:

梅熟,来,故名。

所谓梅熟来,即盛产于梅季。然而慈溪后海所出,四季皆有,不必据梅熟。

质细嫩,十分娇贵。《宝庆志》有:

,首大,朱口,金鳞,味颇佳。

由于其鳞灿烂金色如大,故又称小

箬鳎即比目的一种,形状扁平,通体色。

《尔雅》曰:

东方有比目,不比不行。

《吴都赋》曰:

双则比目,片则王余。谓越王食鲙未尽,因以残半弃中流,化为。无其一面,故称王余也。

亦名乌支,身圆,口小,体长,质细腻,骨软嫩,生于浅海中,乃慈溪人最喜之一。

介象《雨航杂录》有:

吴王论,以鲻为上,取其益阴。

《物产志》曰:

不如网罟,土人以长网困之,俟潮退取之,厚鲜美。

凡海中,多以大噬小,据说唯鲻不食其类,专食泥。《浒山志》云:

若浒山后海所出,谓之本涂鲻,味尤美。

以子多肥美闻名,身体细长,腹部尤其大,慈溪人多喜用煎之,香四溢,亦名鮆

《山海经注》有:

鮆,狭薄而长,大者长尺余,有名刀,常以三月八日出。

《至正续志》有:

又可为鲊,其子曝干,名金帻子。

蛤,壳而圆,生活在浅海,每一潮生一晕。

《宝庆志》有:

八月十六日,雀如,化蛤。海滨有见之者。

蛤利质鲜嫩,能醒酒。山谷云:

商略督邮风味恶,不堪持到蛤利前。

亦称其有紫晕,肥美。李时珍曰:

蛤类之利人也,故名。

志》:

一名海瓜子。

亦一潮生一晕,体型小,壳有纹。因其梅雨时节最肥,也称之为梅蛤。

蛏子生在海妮中,长二、三寸,如大拇指,是常见的贝壳类。其甚肥,壳不足以容之,口常开不闭。

《宝庆志》:

蛏时行,病后不可食,切忌之。后食之佳。

据《浒山志》记,又有一种,壳似荔枝,后海时常有。

箭鳗身体细长,小而箭,形似箭,故名。三月时的箭鳗最佳。

《说文》有:

也,故从

箭鳗濒海均有生长,而尤以慈溪后海的箭鳗,骨软而肥,别处则是骨硬而瘠。

慈溪小贩卖鳗时,常常以本地、外地来区分:本地鳗价格高昂,外地鳗则要低廉得多。

小的,也叫鳗线,味道也十分鲜美。

这种螃蟹大而壮实,慈溪本地称甲蟹,或蛤蟹,生活海边泥穴中,退潮时,可探而取之。不过甲蟹钳粗壮,容易伤人。

《浒山志》曰:

后足阔者谓拔棹子,小者曰甲。

螃夏甲,甲至夏月,满壳皆。《酉阳杂俎》:

甲腹下有毛,食之杀人。

《岭表录异》:

甲,蟹壳内有膏如酥,加以五味,和壳煿之,美。

甲蟹生时青色,煮熟通体变红,壳内蟹坚硬肥厚,十分滋补。

《物类相感志》云:

柿煮蟹不红,煮蟹以蜜涂之,候干则食。蟹入香芷,则不散。

《蟹谱》:

北人以蟹生拆之,酤以梅,芼以椒橙,盥毕即可食,谓之洗蟹,此比非甲也。

一呼彭蜞,慈溪人读似“彭软蟹”。与沙蟹不同,彭越身体坚硬光滑,通体青色,蟹钳大而有力。

《蟹谱》曰:

螯赤者,名拥剑;又一种,名桀步。

《至正续志》:

彭越,一螯大,一螯小,以大螯斗小螯食物

彭越虽小,但用酒醉之,又异于常蟹,乃世间少有之美味

即梭子蟹,俗称母蟹。据说因其无膏,故称蟹。

《至正续至》:

蟹八跪二螯,八足折而容俯,故谓跪;两螯居而容仰,故谓螯。七八月出者,曰蟹。

慈溪人最喜腌蟹,膏红,是招待人客的上等美味

当然,未被古记载的仍有许多。参考《慈溪县志》,慈溪常见的海生可食动物共108种,其中类53种,甲壳类31种,其他还有软体类、多毛类、腔肠类,令人目不暇接,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最后,送上一碗自家小海鲜面,阿拉下朝再会!

来源:慈韵

编辑:maomi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