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好酱鸭,需要时间的浸润和老天的厚爱。这种被时间二次制造出来的食物,亦饱含人情的温热。外界再怎么风云变幻,杭州人总能借酱鸭过上个好年。
杭州人做酱货的本领似乎与生俱来。代代传承的手艺在一只只麻鸭、一块块五花肉里发酵升华,能做一只好酱鸭,足以成为江南女人炫耀的本领。做了30年酱鸭的季爱萍亦是如此。季爱萍的小女儿是在酱鲫鱼的香味里长大的。嫁人后,小女儿把母亲的酱货拿到自家的餐馆“武林坊精致菜”,获得食客一致好评。
女婿又把丈母娘家的20个酱鸭全搬到店里,两天就一抢而空。几人便商量着要扩大规模,还要把酱货放到网上卖。负责生产的季爱萍获得了一个头衔:“酱总”——酱货总监。从家里的阳台、到桐乡的酒家、再到龙坞的半山腰,最后到绍兴的小村庄,酱总的酱鸭规模越来越大,数量也从几百只增至上千只。酱总的队伍也不断扩大。
每年的11月中旬,一年的酱货制作就开始了。小分队分工明确,季爱萍负责调配酱料,其余四个阿姨负责清理鸭子、酱制、晾晒等工序,每一批就要做上三四百只酱鸭、五六百斤酱肉,一直持续到春节前夕。若是晴天,她们便要凌晨起床,将百来只酱鸭、数百斤酱肉悉数搬出,妥善挂好,等待一整日阳光的亲吻。
腌制时,除了用老抽酱油,还要加入炒热的茴香、桂皮、白糖等提香,12个小时翻一次面,确保鸭儿酱制充分。腌制过后便是晾晒了。一只鸭子需要六天的日光浴。只有经过这么多天紫外线的作用,才能将鸭子本身的香味激发出来。
这种阳光二次制作出来的食物,与大型工厂里烘烤而成的流水线酱鸭截然不同,不仅是香味和口感更胜一筹,还充溢着手工制作背后饱含的情感。季爱萍的酱货小分队已经做了1200只酱鸭、近千斤酱肉,互联网改变了酱鸭,也改变了这些“银发人”。
她们忙碌、充实,将手艺灌输到一份份食物中,因为一张张食客的笑脸而欣慰。“这几天还要发到上海120只酱鸭、240斤酱肉,都是吃了好吃再来的!”季爱萍笑着说。如今酱总的年收入在21万左右。